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德奧愛樂旅遊記(二) 修伯特之夜 / 信雅(2009-11-25)

德奧愛樂旅遊記(二) 修伯特之夜 信雅考芙曼音樂廳,聽眾在廳外欣賞美景。

  “修伯特之夜 (Schubertiade)”這一字起源於修伯特時代,當時音樂家修伯特常常招集愛好音樂,藝術,文學的朋友們,聚集在富豪家的大客廳,即興演奏喜愛的音樂供大家欣賞。這種風氣流傳到十九世紀後半,在維也納愛好音樂的一些有錢人,常常在家請客和演奏修伯特與其他作曲家的音樂,也稱為“修伯特之夜”。近代的“修伯特之夜”音樂節是1976年由德國男中音普萊 (Hermann Prey) 在奧國西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霍賀年慕市 (Hohenems) 的皇宮創始,邀請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家來演奏與修伯特有關的音樂,包括藝術歌曲,室內樂,樂器獨奏與小型樂團演奏等。不久聽衆逐漸增加。可惜在1991年皇宮被火燒毀,修伯特之夜音樂節只好搬到附近的小鎮費爾科序 (Feldkirch) 小音樂廳舉行。由於很多聽衆的要求,音樂節主辦人開始在附近尋找比較適當的大音樂廳,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村莊修瓦珍堡 (Schwarzenberg) 找到考芙曼音樂廳 (Angelika Kaufmann Saal),經過一番大整修後,終於在2001年完工,修伯特之夜音樂節正式搬到修瓦珍堡。

  考芙曼音樂廳可容納大約600人,是奧國最好的三個室內樂演奏廳之一,其音響之佳可與英國有名的維格摩爾廳 (Wigmore Hall) 比美。“修伯特之夜”音樂節每年夏天分成二段時間舉行:六月底和八月底九月初,每次時間大約二個禮拜,每天演奏會至少有二場,下午四點和晚上八點,在週末有時加一場上午十一時的演奏會。如果請到名家來開專修班,就在上午十點舉行。最近幾年來由於聽衆繼續增加,音樂節在原來的霍賀年慕市又加好幾場音樂會。現在每年至少有三萬人以上來參加。

  我們喜歡“修伯特之夜”音樂節,不但是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好,而且音樂氣份非常濃厚。在每次演奏會開始前,有二位音樂學生在音樂廳前用法國號吹奏修伯特優美的音樂。因為演奏廳不大,聽衆感覺與演奏家很親近,演奏完了之後,演奏家會出來與一些聽衆會面,簽名。除了這些好處之外,我們可欣賞奧國西部阿爾卑斯山區美麗安詳的景色,有如住在世外桃源。在這種環境下聽音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也遇到不少聽衆每年都來參加,甚至有人連續來參加15年以上,今年是我們來參加修伯特之夜的第三次。

  我們在修瓦珍堡從9月1日到7日總共聽了十場音樂會,其中最多的是藝術歌曲演唱會。德國男高音普列格第安(Christoph Prégardien) 在修伯特之夜音樂節唱過很多次,因為他是目前演唱藝術歌曲最好的男高音之一,今年他有一場很特殊的演唱會,用管樂器和手風琴伴奏唱出全套修伯特的 “冬之旅(Winterreise)”, 這種安排的確有不同的效果,可是因為“冬之旅”是描述一個人孤獨悲傷心境的歌曲,太多的樂器伴奏,覺得過份熱鬧,不適合詩情的表達。女中音芬克(Bernarda Fink)音色之美是很少人可比得上,她的双親是斯羅維尼亞(Slovania)人,早期移民到阿根庭。芬克在修瓦珍堡演唱修伯特和德弗扎克藝術歌曲,由於她的東歐傳統,她所唱的德弗扎克歌曲很少人可和她比美。德國年輕男高音古拉(Werner Güra)有非常輕淡的聲音,很適合演唱莫扎特歌曲,可是此次他演唱修伯特整套歌曲“天鵝之歌(Schwanengesang)”他的聲音輕得好像在朗頌,不像在唱歌。最有趣的演唱會是奧國女中音柯舒拉格(Angelika Kirchschlager)和英國男高音波士特立吉(Ian Bostridge)的二場演唱會,他們的歌唱表現與傳統式的藝術歌曲唱法完全不同,很大膽的表現歌曲不同的色彩和情感,對一些保守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我們認為這種唱法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時代新改革的作風。

  我們聽了二場室內樂演奏,第一場是美國有名的愛默生絃樂四重奏團(Emerson String Quartet),自從奧國的貝爾格四重奏團(Alban Berg Quartett)退休以後,愛默生變成世界領先的樂團,過去筆者在費城聽過好幾場非凡的演奏,他們的特點是大提琴手以外全部都是站着演奏,使聽衆感到音樂的生動性,可是此次在修瓦珍堡的演奏有點失望,沒有達到他們過去的水準,可能是受遠途旅行和時差的影響。另一團是西班亞年輕人組成的卡薩爾斯四重奏團(Cuarteto Casals),他們很細心演奏,由於年輕人精力充沛,演奏非常出色,尤其是最後一曲演奏的修伯特絃樂五重奏,是我們最喜愛的樂曲,由法國大提琴家柯昂(Chirstophe Coin)助陣,真正表現了“修伯特之夜”的本色。

 

 

溫故知新    藻蘭子

(1)   柏林圍牆
        11/9/09是柏林圍牆倒塌20週年之紀念日,造成共產的東德與民主的西德之統一,使之德國保持國土完整。如今世界國家中只有一個共產制度的中國(PRC)存在威脅各國。中國軍事及經濟之「富強崛起」,讓西方國家另眼相看。其實中國之數字造假,隱瞞了內部加深之危機,柏林圍牆之倒塌是西方國家想像不到的快速驚奇。由此可見,中國之「柏林圍牆」在一甲子國慶之後倒塌並不是天方夜譚之預測。

 (2)  白居易之長恨歌
        最近在一個偶然之聚會中,有人提到他們在高中時代背誦白居易之長恨歌,國文老師以背誦方式做為期末考之成績。有人欣賞白居易之長恨歌的詩詞優美;有人批評國文老師不該因他們的喜愛強迫學生們背誦。大家七嘴八舌之閒聊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及興趣。經過一個晚上之重溫該詩,我發現我們青少年時期之發育成長及美好煥發時光,被白居易之黃色淫穢詩詞淪喪而不自知。長恨歌之前半段是描寫唐玄宗及楊貴妃做愛情景,可說淋漓盡致。後半段是楊貴妃被賜死後,唐玄宗之思念及意淫也呼之欲出。我也發現那些國文老師也是多半出身於王老五逃亡來台之青年兵的。讀者諸君同意我的觀點否?

 (3)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obel之文學獎百年來(1901-),美國共有十位作家獲得。其中比較熟悉的莫過於賽珍珠(Pearl S. Buck, 1938 - Good Earth)及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954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記得我大二時看過Spencer Tracy領銜主演之「老人與海」之電影(1958),當時我聽不懂英語也看得懵懵懂懂,只記得那位80幾歲的老人很寂寞地在小舟上釣了一條大魚(Marlin)。為了捉捕它,經過三天之奮鬥,結果大魚被兩隻鯊魚吃掉,老人終於拾回生命,只拖了一尾大魚骨平安回港。
        這一次我利用兩星期閱讀了海明威之原著(1952),才深深地了解海明威之人生哲理──人的一生雖然經過一番奮鬥追求名利後,但最後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得。這是海明威的警示明訓嗎?這是我們在年老時應該深思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人生在何去何從之際,趕緊把握我們既定的人生原則。

 

 

 

 

奇妙的體味   陳春帆
      清朝的香妃故事很迷人。傳聞她天生麗貭,玉容極美,其身散發異香,既非花香,也不似脂粉香,令人心醉。乾隆時回族叛亂,清廷誅殺回王,生擒其妃-香妃,呈献給乾隆。乾隆大為動心,欲納為妃。香妃誓死不從,身藏利刀,表其不屈之心,因而受人尊重並傳頌。乾隆貴為天子,權控天下,但對香妃也不敢強行。只能建造宝月樓,供其居住,並經常探視,以討其歡心,盼得其愛。
     神奇嗅覺是眾多動物的生存秘訣。很多陸生動物都会散發不同種類的動物特殊氣味,以做為求偶、警戒、社交、合作等訊息分子。動物的嗅覺非常敏感,能辨識極微量的氣味,識出個體差異。狗善於嗅出個人散發的特殊氣味,讓狗嗅聞逃犯衣鞋之味,牠即能順着該味濃度去追逐逃犯。走私毒品者雖將毒品包装得滴氣不漏,有訓練的狗也能嗅出極微量的毒味,因此狗可幫肋揖拿罪犯。地震倒塌房屋,活埋災民,常須靠狗來尋出。可惜人類嗅覺就遠不如動物。
     費洛蒙(pheromone) 是一種特殊氣味,具有吸引異性之功,其對動物的性發育、交配與繁衍養育下一代影响甚鉅。近幾十年來,也有科學文章報導人類費洛蒙,可加速青春發育與調控生理週期,也可影响性行為,伴侶選擇,分辨伴偶親人,也能促使母親與嬰兒有更緊密吸引連繫。由於人類不斷演化,使得聽覺與視覺特別發達,能以語言做精確溝通,而不必靠嗅覺生存。因此嗅覺漸漸退化,人類就散發極少費洛蒙。人的鼻內有費洛蒙接受器(Vomeronasal organVNO),但甚小而不敏感。當費洛蒙與汗脂一起排出經細菌分解而產生特殊氣味,大多數為狐臭,極少為異香。據傳法國拿破侖大帝屢次遠征凱旋回家時,必派人通知其妻Josephine,在他回到家前幾天不要洗澡,以便讓他好好享受Josephine的體味。
     費洛蒙的化學分子於1959年首次被分離出來。蠶蛾的費洛蒙稱為bombykol,當雌蛾卵成熟時即散發bombykol,雄蛾對此極為敏感,只須幾個分子即可激動其嗅神經,挑起性行為。雌蛾費洛蒙可誘來數哩外的雄蛾,急速飛往傳宗接代,動物之性行為深受費洛蒙的控制。
     萬物之靈的人類,行為由極為複雜的大腦控制,由良知與道德,經過理性思考,加以合理判斷來主導。人類的費洛蒙僅能引起異性注意,不致迷惑而導致亂性的行為,此乃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有些公司聲稱含有麝香(麝之費洛蒙) 的香水可誘發性功能,但其真實性尚待証實。
        人類嗅覺功能並非生存必要倏件。據聞有料理師因嚴重感冒而導致嗅覺盡失,但僅靠其味覺也可繼續做出好料理。男女互相吸引,俗稱有 “chemistry”, 或許與費洛蒙有關。打獵與戰鬥可促費洛蒙分泌,古時男人以打獵、爭鬥與競賽來加強費洛蒙分泌。費洛蒙也可讓有自信者與善於競爭者更具有雄糾糾氣昂昂的男人氣概,能更吸引女性。現代運動健將充滿鬥志者,或工作認真,充滿進取心的男人,大多是費洛蒙旺盛者,較易獲得女人青睞。至於費洛蒙分泌多的女性易讓人感覺温和,親近與接納別人,並且善於溝通表達,更具女人味,如此造成異性相吸。
        人之費洛蒙本已很少,偏偏近代人勤於洗澡,把僅存的一些體味都洗掉, 難怪不易建立 chemical bond。有人主張夫婦不妨一、二星期不洗澡,去過着較為原始的生活,也許可加深 chemical bond。不同體味相吸有助白首偕老。但是有人認為如此固然不衛生,而且在現今人與人之間息息相關的社會裡,不該以體味討人嫌。不洗澡以保持體味,實在難於被人接受。

 




報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