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想起55年前的第一次大阪萬博/林智美(2025-04-16)
想起55年前的第一次大阪萬博 /林智美
日本大阪正在舉行2025 年世界博覽會的開幕式, 表演節目的主題是「生命的禮讚」, 我在電視觀看,不禁使我感動與感嘆。這是與我每日生活在美國,透過電視螢幕,耳目體驗美國總統的一片撻伐聲及猙獰面目有完全不同的精神層面,我脆弱的心,簡直要落淚,這些日子繃緊的心靈像是被觸動了傷痛之處。
今年是第二次在大阪主辦世界博覽會。 第一次是在55 年前,那時我與母親一起去了大阪看了兩天。 1970 年的夏天,我才25歲,那次也是我首度與母親去日本的小旅行。
我大學一畢業後隨即赴美留學,四年後的1970 年夏天,首度回台省親,要回美國時,依依不捨的母親決定陪我到日本,一起去當時轟動的萬博(世界博覽會)見識一番。 當時台灣還沒有觀光旅遊的簽證,人民並不能隨意出國旅行,這是現在人們想像不到的事。 那一年母親朋友之一,有女兒在台灣被選派到日本的萬博表演,並在萬博的某間販賣部服務,相當體面風光,這母親也因之能夠頻頻提供有關萬博的許多情境。母親的許多朋友們也都不禁嚮往能夠親自去目睹一切。那裡有參加國家的好幾個展示會館(pavilion), 各有不同風味的特殊建築物、展示一些獨特的內容、也有表演節目、以及贈送或出售特製的物品。 這是一個世界不同歷史文化的交匯,也是新科技,以及對未來新展望的各種夢想,實在是非常不尋常的體驗,那是出生在台灣的我們,鮮有能夠接觸「世界」的一個門窗。
當時沒有觀光旅遊簽證的台灣,百姓要出國往往是必須先假藉成為貿易公司的一名職員,然後以商務的名義去申請出國。 所以是經過一番辛苦的步驟,母親才能與我一起到日本。透過母親朋友的介紹,我們在京都的一家民宿住了幾天,除了在京都附近做了簡短的遊覽之外,主要是坐車到大阪,興致勃勃地擠在人群中,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那樣到了大阪的「萬博」( Expo 70)大開眼界!
整個萬博的園區佔地廣大,各國的會館pavilion前也大擺長龍,尤其是定期有表演節目的更是吸引人,一批批等候能夠進場的時間,總是要站很久, 實在是看也看不完,也非常消耗體力,尤其是在大熱天,相當辛苦的。許多日本各地來參訪的老少也大喊吃不消,紛紛在樹下休息,流著汗、揮著扇子,喝著自己帶來的行軍水壺,甚至不支而就地躺下身子。可是不但是外觀奇特的建築物,裡面提供的各國不同的表演節目,實在令人不願意錯過,何況是遠道來訪,花錢買票進場,當然要極盡所能地親自體驗一番,再辛苦也不能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 其實不止是參訪的人開了眼界,日本人透過這次與世界各國的接觸,也打開他們後來的許多商機,日本在這次萬博之後, 可說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Expo 70 最出名的是那個直立在園區進口的「太陽塔」 ,至今也還是一藝術的里程,重要的精神象徵。 印象深刻的展示館還有那一大間球形透明玻璃的綠館(midori 館)。至於我們看到的超人氣表演節目也包括了俄國的歌舞表演。 美國館也展示了阿姆斯壯由登陸月球所帶回地球的月球岩石以及太空衣等等。 真的是走得又忙又累,看得眼花撩亂,如果不是當年還年輕,更不堪想像。
那次我們雖然住宿在京都,但因為停留時間不長,並沒有好好遊覽京都,只記得住在同民宿的台灣人,他們花時間遊覽京都之後批評說「都是大廟小廟」。 幾十年後我有幸到京都馬不停蹄地遊覽了三天,想起當年所聽到的那句話,不禁莞爾。
55 年匆匆已過,回想起那是我與母親一起到日本遊覽的開端,百感交集。 對於日本文化及美國現狀下價值觀的差異,更是感觸極深、一言難盡。 (寫於2025/4/12 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