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人走茶不涼】台日善循環的啓動者-李登輝李前總統逝世一周年的追思

王輝生

人走茶涼是世態炎涼,人未走茶就涼是人情澆薄,人已走而茶不涼,反而餘香撲鼻,這才是為政者也是為人者的最高境界。在台日交流的歷史長河上,主其事者,往往在下台後,甚至在下台前,就被滾滾潮流所淹沒而消失於無形,像李前總統這樣,在卸任公職後的耄耋之年,反而,發光發熱,甚至往生後,在台日間所開啓的善循環互動,仍然綿綿不絕,這在台日交流史上,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2015年李前總統以九二歲高齡,在日本國會會館演講,以「台灣的典範轉移」為題,用當事人的身份,向日本政要精英們,現身說法台灣的「寧靜革命」。由於博古通今的李前總統橫跨日治時代及中華民國時代,又是「寧靜革命」的主角,所以,言者諄諄善誘,聽者津津有味。

號稱有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在「師承」的大帽底下,後代的徒子徒孫們,其思想範疇,絕不能逾越先師的框架,否則就是人心不古、大逆不道,所以孔子的《論語》就是儒家的聖經、孟子不會超越分寸,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道家的金科玉律、莊子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連幾千年前的醫籍《黃帝內經》,如今都仍然被醫家奉為圭臬,信守不渝。沒有活水注入,導致泥古不化,無法創新,所以,思想空間日趨萎縮,被擠壓扭曲成濃稠的「醬缸文化」,裡面蛆毒叢生,每遇改革,蛆蟲就會群起反噬,所以,中國歷代的改革者,往往都以悲劇收場,從秦朝「商鞅變法」的商鞅慘遭車裂分屍、到清朝戊戌政變六君子的斬首示衆,不一而足。

歷代企圖變法的改革者,只能小心翼翼地嗜試「託古改制」,寄託古人、改革現制,在塵封古董中找解藥,將醫缸中的舊酒裝入新瓶,用這些蛆毒寄生其中的古法陳方,妄想救亡圖存,難免功敗垂成。

李前總統鑑古知今,甘冒中華文化的大不韙,師法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力行「脫古改新」的結構性改革,這是一場攸關生死的大革命,因為幾千年來的中華文化圈,政權輪替都是以無數人頭落地為代價,在腥風血雨的殘酷鬥爭下,血淚斑斑。然而,因緣際會,倉促上任的李前總統,雖然手無寸鐵,卻,遊刃有餘地擺脱了舊法統的掣肘,完成了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將脫胎換骨後的台灣,帶入進步國家之林,在華人世界中,樹立起唯一的自由民主燈塔,這種萬丈光芒,對於暗黑專制的對岸獨裁者,或仍舊沈醉在醬缸文化中、畏光的蛆蟲而言,自然是有如芒刺在背而恨之入骨,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地對李前總統百般詆譭,導致,李前總統的豐功偉績,在首蒙其利的故鄉台灣,反而難以蓋棺論定,成為民主化後台灣的遺珠之憾。但,對待領袖人物,褒貶並列、雜音讚聲共存,也凸顯了自由民主台灣的難能可貴。

反之,處身局外的日本,反而能够客觀地評價李登輝先生的一生,日本人由於二戰敗戰,民族自信心低迷,當眼看全身洋溢著武士道精神的李前總統,居然,在島國的台灣,能披荊斬棘地安內,又能以小搏大地攘外,一向崇拜英雄、服膺武士的日本,從官到民,為之振奮,無不折服。

加上李前總統在卸任公職後,九度訪日,豁達大度的言談舉止,使日本人對台灣的態度由冷漠、無知,轉而認識、關心,進而同情、支持,遠的不計,在李前總統往生後,日本更是加碼挺台,以報李恩,今年的日美首腦會、G7峰會,都如李前總統生前所願,將「台灣和平及安定的重要性」,白紙黑字地明記在公報上,最近親李的日本現役內閣長官們,更毫不避諱地頻頻公開發言:「我們(台日)是兄弟、我們是一家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明證。

從及時援台疫苗到東奥替台灣正名、為台灣隊加油等挺台言行,都可以看到李前總統的影響餘蔭,當此李前總統的周年忌日,視李如師,日本史上任期最久,才剛卸任的安倍前首相,更率先表態,在7/28《産經新聞》的專訪時說:「世上沒有像李登輝那樣為日本著想的領導人」「希望親往墓前致敬」,7月29日在台美日國會議員戰略論壇,更斬釘截鐵地說:「香港發生的事絕不能在台灣發生」云云,餘音盪漾、繚繞不去。李登輝人走茶不涼,李登輝精神仍然綿綿不絕地在日本,撲鼻飄香,哲人其萎,死而不亡者壽,祂將千秋萬世活在台日兩國人民的心坎中。

附記:本文多處引用拙作《李登輝訪日秘聞》(2020年8初版、2020年9月再版)。

2021年7月30日

(作者為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日本醫療法人輝生醫院理事長)

 



報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