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IFIC TIMES NEWS

TACL 2009-2010
Journalism Internship
Application Form



【大南方 決定台灣崛起 】
/羅宗彬

本次四個公投,同意票離門檻均超過百萬票,以很大差距被否決。然而,「沒過門檻」和「不同意」的差距還是很大,若今天公投是同意>不同意,但沒過門檻而被否決,恐怕還有很大政治風波。但四項公投全部明確展現不同意l,也讓發起公投方不認輸的正當性立刻降低。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各縣市投票結果,馬上可看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高雄與台南,在每一項公投,不同意合計都領先35萬票以上(高雄19萬,台南16萬以上)。 

若扣除高雄台南,則僅有核四是不同意>同意,剩下三項都是同意票居多。 

大南方展現的強烈民意,特別是高雄的結果,並不能單純以綠營票倉解釋。例如2018年高雄在公投與縣市長選舉上都翻盤,或是高雄市議會藍營長期佔優勢,都顯示高雄藍綠基本盤相對接近。但這次投票高雄不同意票緊追台南嘉義,而投票率與人口基數又明顯較高,結果就是灌入全台最多的不同意差距。 

除了顯示高雄人不被騙第二次的決心外,更重要還是超越藍綠對決,回到這次公投的議題本身,反三接明顯會導致高雄遭殃,反美豬則可能重傷國貿,讓高雄的鋼鐵等產業遭受報復,又影響高雄近年才要急起直追的產業轉型。以台北為基地的政黨,如中國黨、民眾黨、時代力量為了一己之私強力動員,意圖犧牲高雄,很顯然的高雄人並不買單,用選票表達了「不要踐踏我們南部」的心聲。 

過去台灣國土發展不均,南部長期被漠視,就算是相對重視南部的民進黨,過去做的也還不夠。近年蔡政府提出「大南方計畫」,加強基礎建設與產業部署,但還是處於各縣市各有計畫,但在政經結構的翻轉串連上,還是略顯不足。本次公投的結果,展現南台灣「自己決定命運」的強烈民意,應該也可以提醒民進黨,須加緊發展大南方高等教育、研發機能、部會南遷、國際交通等重大建設,不要北重南輕,才能真正讓台灣更有力! 

是的!從公投結果,可看出北部選民結構與南部不同。北部很多軍公教民眾,親藍與親中意識形態強烈到掩蓋他們的理性思維。照道理,台北市經濟選民較多,知識程度也高於其他地方,應比較不會被藍營不實的萊豬資訊誤導才對,但他們還是寧願以意識形決定是非,期盼藍營班師回朝。其中所涉及的是藍營選民受國民黨黨國思想的教育,雖然教育水準比較高,但他們完全沒有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很正常的民主觀念。而且這些北部藍營外省選民,如演藝圈、傳播界甚至外交、國防部或教育與文化部等中高層官員,很多有要不得的省籍情結,自認為高人一等。這是非常可惡的想法!

 

  • 台灣看台灣:公投不等於選舉、陳茂雄
  • 台美要聞:台灣海軍建造輕型巡防艦 主體為「監造技術服務案
  • 白鴒鷥: 台灣影人入圍2022美國獨立精神獎
  • 台美人: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NATWA)各分會歲末歡聚
  • 台美人:懷念李張嬌蕊歐巴桑/林文政
  • 台美人: 蕭清芬牧師/劉照男
  • 鳳凰花:魔鬼湖和魔鬼門關記遊/廖政森 李和美
  • 鳳凰花: Freedom is something that dies unless it’s used.
  • 山百合:南加州的野花/劉文義
  • 時事論壇:【短評 】 諾貝爾獎得主之白日夢:從提出「全球和平紅利」談起/黃俊炯
  • 時事論壇:Taiwan needs a capitalist party by Christian Whiton
  • 時事論壇:抵抗外來侵略的好教材 /劉重義
  • 時事論壇:Is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By Gerrit van der Wees
  • 時事論壇:美國官員口中的"our 'one China policy'"/黃育旗
  • 北加社區: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卡拉OK歌唱大賽圓滿 圖文/ Gina Mao
  • 南加社區:台灣行政院文化部首頒「文協獎章」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致敬


  • 報紙版













    本週頭條 | 訂閱報紙 | 資源分享 | 報紙版 | 與我們聯繫 Copyright © 2009 Pacific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RSS Icon
    Welcome to Pacific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