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人之光:劉耀經博士 美國農研署第一位台美人署長
 新任農研署署長劉耀經博士於美國農業部(圖/劉耀經提供)
【本報記者陳如媜華府專訪報導】
任職美國農業部研究署(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副署長達7年之久的劉耀經博士(Simon Y. Liu, Ph.D.),最近更上一層樓榮升署長(Administrator),今年1月4日正式上任,成為有史以來在美國聯邦政府擔任最高職位的第一位台美人,稱之為「台美人之光」一點也不為過!
劉耀經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並介紹他目前的工作,美國農研署是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農業研究機構,每年預算高達20億美金,全世界最早研發出禽流感、豬瘟等疫苗的研究室就出自於此。
該署研究項目多達600多種,分成植物、動物與環境、食品安全等四大類,例如如何使玉米、小麥、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增加產量、改良品種並加速成長,經過多方研發,目前產量已是30年前的三倍。特殊農產品如果樹,不僅研究如何改良品質、增加香味、甜度和產量,還要防治病蟲害。牛豬羊等動物畜產方面,則要研究基因改良,減少脂肪、增加瘦肉,使肉質更佳,營養成分提高,同時並研發疫苗,以防瘟疫流行。環境方面則研究石油替代品、土壤與水質等環境污染。
不過,想必讀者和我一樣對他如何當上署長比較好奇;一個出身貧寒的台灣鄉下囝仔,來美40年後,竟能成為領導全美暨全世界最大的農業研究機構首長,掌管國內外90多個研究單位,旗下8000餘員工,包含2000名科學家,這一切全靠他自己一步一腳印達成,他的成就將在台美人歷史留下精彩的一頁,值得後人學習。
劉耀經今年70歲,來自台灣彰化田中溪底村,從村名就可知道是多麼的窮鄉僻壤,在五男三女的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雙親務農、沒進過學堂,有兩個哥哥只小學學歷,但父親自修識字,還能幫左右鄰居寫信,到他上學後、這個工作就由他接班。他的求學之路對現代人而言,好像天方夜譚,從小打赤腳走一兩個小時路去上學,放學後還要下田幫忙農事,幾乎沒空念書,一方面家裡也沒電、晚上無法看書,直到中學後家裡才有了電,也因為親身經歷農家的困苦,自幼立志長大後要幫助農民,甚至想成立「農民黨」。
儘管環境如此惡劣,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小小年紀就覺悟到只有努力才能改變未來,唯有受教育才能夢想成真,他從小刻苦耐勞、發憤向上,再苦也絕不放棄學業,當他考上私立中原大學數學系時,是全村唯一上大學的孩子。
從一個農村囝仔,到擁有三個碩士、兩個博士學位的美國聯邦官員,劉耀經回顧過去,認為最大的原動力來自於熱愛讀書的天性,大學畢業後雖回鄉當了幾年國中和高中老師,但不能滿足他旺盛的求知慾,1983年決定出國念書,這一唸竟二十多年不停止,人生也從此大轉彎,從數學改攻電腦,先後拿到印第安納大學電腦、馬里蘭大學企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府行政三個碩士學位,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與高等教育兩個博士學位,並獲聘在馬里蘭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有趣的是,他在馬大企管系時因成績優異提早畢業,旋即被校方聘任為教授,第一堂課「資料庫管理」,全班四分之三學生是他的同窗,一時傳為佳話。
最特別的是,他的幾個碩士和博士學位,都是在工作之餘進修得來,當別人周末或晚間歡樂休閒的時光,卻是他奔波上課、埋首苦讀的時候,但他卻樂此不疲,很自豪的說他唸書都是政府出的學費,自己沒花錢,否則唸那麼多年書,起碼也要幾百萬美金。
至於念書的主要目的,有時是為了工作需要,有時則是為了充實自我,從數學轉電腦、再攻企管與行政,對日後的職場生涯都有實際幫助,而傑出的工作表現也使他成為上級重點栽培的對象,他經常被選派去學專業知識,曾赴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國防大學等名校進修課程,總共前後讀過12所大學。
劉耀經的公職資歷豐富,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各大不同部門身居要職,在太空總署(NASA)十年,也在財政部和司法部擔任過資深資訊主管,由於工作表現優異,很容易受到上級青睞拔擢,或被其他單位挖角;例如1995 年進入財政部擔任助理部長的科技顧問,進去時是辦公室裡最資淺的菜鳥,三年就跳升為首席顧問,在司法部也從助理處長做到處長,在國家衛生署(NIH)擔任過副館長兼資訊長等職。而在擔任農業部國家圖書館館長時,不僅領導完成該館的科技轉型,並建立下一代農業基因譜,完成永續農業經營等重要研究計劃,成果亮麗,備受矚目,2018年榮獲全國公務員最高榮譽的「總統獎」。
他的人生一度出現轉折,2000年有個奇妙的機緣,劉耀經被海巡部提名為少將,並通過嚴格的層層關卡,最後海巡部長親自面試這關也過,預定5月3日赴維州諾福克港上任並授將旗,(他對這個日期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那年剛好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阿扁當選總統);不過當時他最大的夢想是要當大學校長,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後忍痛不赴任放棄該職,現在回想起來,倘若那時去就任,或許現在已經官拜中將甚至上將了。
2003年又有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教育部當助理部長,當時競爭空前激烈,最後淘汰到只剩兩人,本來以為自己很有希望,但最後卻落空,這件事帶給他很大的挫折感,但也從中學到寶貴的經驗,了解許多因素是個人無法掌控的。
劉耀經笑稱,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驗豐富,很樂意提供給後進作參考;他認為,少數族裔若想在競爭激烈的美國職場爭出頭,首先必須具備足夠的語文能力,這也是外來移民必備的第一要件,有些移民英文不夠好,空有滿腹學問,卻無法充分表達,因而錯失機會,十分可惜;他鼓勵大家多讀書,享受終生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累積並加強個人實力,並妙喻「念書就像漁夫結網,到職場大海才能抓到魚」,當機會叩門時才不致錯過;念書要懂得學以致用,念書還要有方法,只要抓到訣竅就無往不利,日久念書將會變成很簡單的事,自己讀書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需要,如今讀書已成為他的終生樂趣。
針對職場的無形「玻璃天花板」,劉耀經表示,要去除玻璃天花板,首先得排除自己感到被歧視的心理障礙,他個人從不認為被歧視,只覺得「每個上司都很看重我」。分析被重用的原因有三:一、當一個好的團隊成員,不要老覺得自己被歧視;二、做什麼要像什麼,專業要被肯定;三、不要只做份內的事,不僅要多做一些,也要隨時拉人一把。這也是他的人生哲學:比別人多花點時間,多走一哩路(Go Extra Mile),不要只自掃門前雪,還要多幫別人掃雪;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有今天。
小時候他想為農民服務的願望後來雖未實現,不過他的工作都和農業有關,能夠改善農家生活,也算是達成心願了。「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個女人」,劉耀經很感謝太太柯淑靜,他說「沒有她、自己也不會有今天」,柯淑靜數年前病逝,留給他無限的哀思,她生前是個溫柔賢慧的家庭主婦,教養出一對優秀的子女,兒子在國務院,現外派為外交官,女兒是投資理財專家。
劉耀經為人謙虛,行事低調,因公職受限,過去較少參與社團活動,但一直很關心台灣事務,曾任華府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以及美東台灣人夏令會總召,感謝他撥冗接受採訪,相信他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也祝福他有朝一日再為台灣爭光。
 劉耀經博士(圖/農業部網站)
 劉耀經全家福(圖/劉耀經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