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IFIC TIMES NEWS

TACL 2009-2010
Journalism Internship
Application Form



黨國特務眼線下 那一段台灣意識在美國萌芽的歷史


一張44年前泛黃的黑白照片,20幾個台灣留學生的笑容穿越了時空,凝結在一本2023年出版專書封面,作者鄭昕是照片裡兩歲幼兒。她花12年時間寫成這本書,要為父母一代「最獨特的一群台灣人」留下歷史。

中央社駐洛杉磯特派員林宏翰

1970年代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受到國民黨政府海外特務的監控,因此發展出一套緊密的社交關係,「政治活動與社交活動經常融合在一起」。(鄭昕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傳真 112年12月20日

這本書名是「X島嶼:台灣留學生、校園間諜與冷戰行動主義」(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11月21日由華盛頓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出版。

在美國書店裡,台灣相關出版品不多,這一本學術研究更是罕見。

作者鄭昕頗有使命感,認為這是一個開端,把台裔美國人打造身分認同的歷史放進美國研究的領域內。書中針對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戒嚴時期到美國留學的理工、醫學和科學領域的學生,呈現他們在美國校園如何受到國民黨政府的特務監視,同時發展出懷抱理想又富有創意的政治行動。


加州克雷蒙特(Claremont)斯克里普斯學院( Scripps College)教授鄭昕(Wendy Cheng)父母來自台灣。她出書研究父母一輩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發展「台灣意識」、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歷史。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攝 112年12月20日

47歲的鄭昕(Wendy Cheng)任職於加州克雷蒙特(Claremont)斯克里普斯學院(Scripps College)亞美研究系,擁有哈佛大學英語學系、柏克萊大學地理學碩士、南加州大學美國研究博士學位,專長是批判地理學、種族及族群研究。

在大片落地窗與書牆圍繞的辦公室裡,與鄭昕的訪談從書本封面那一張黑白照片聊起。照片裡還是2歲幼兒的她在母親的懷抱裡,照片一角手寫標記著拍攝日期1979年5月6日。

鄭昕說:「那段歷史在美國仍然很少有人知道,我想至少我可以當這個起頭的人,趁著很多走過那個時代的人還在,他們可以講述他們的歷史,因為很多只是被當成他們個人的歷史。」

鄭昕的父親鄭德昌、母親賴淑卿正是1970年代留學美國的台灣學生。她的童年就在這樣的台灣人聚會中長大,也促使她學成之後,在她專長的人文社會領域,把父母這一代台灣人在美國的獨特經驗寫成一本學術研究。她花了12年時間,訪談超過30名當年的留學生。

這本書從冷戰的背景寫起,當時美國正在打造世界強權的地位,地緣政治上支持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使台灣的工程、科學、醫療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到美國留學。當時台灣仍然屬於戒嚴時期,這群學生來到了自由的美國,校園反戰、黑人民權運動的氣氛濃厚,很多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政治意識。

鄭昕說,這個世代的留學生雖然多是理工領域,但到了美國之後感受到校園的自由風氣,接觸到許多原本在台灣無法碰觸的書籍。

她以台灣革命黨創辦人洪哲勝為例,他到美國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50美元買一張灰狗巴士的車票,搭著巴士到各個美國大學裡的亞洲圖書館,閱讀所有可能吸收得到的資訊,不管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關於台灣的歷史。

鄭昕說:「這樣的經驗形成了一種政治覺醒,他們更加瞭解台灣在戒嚴下遭受的壓迫,他們想要為了台灣人的身分認同而奮鬥,想要追求台灣獨立。」

這個世代的台灣留學生,許多人投入政治運動,除了思想受到美國自由學風的啟發,另一方面,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外的監控與壓迫,也讓很多人原本對政治沒有特別的熱衷,後來為了反抗壓迫,意外成了政治活動家(Accidental Activist)。

鄭昕從訪談與美國與台灣大學收藏的檔案資料中發現,在美國政府的默許之下,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幾乎在美國每一所大學的校園都布有眼線,專門監控台灣留學生,每個人的交友情形、參與社團都留下檔案紀錄。

鄭昕認為,國民黨政府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使這一群留學生對政府不滿,發展出更強的台灣認同。

鄭昕指出,國民黨政府的特務擅長用「殺雞儆猴」的手法恐嚇留學生,陳文成事件就是其中一例,「這群學生在美國享有更多的自由,對這樣的壓迫更加反感,很自然發展出台灣人不想要被外人統治的抵抗心態。」

鄭昕的書中提到,國民黨政府利用全美各地的領事館,監控學生的行動,甚至圖書館都有線民,回報學生借了什麼書,在歷史檔案中發現,當時的特務會監聽留學生與家人的通話,留下文字抄本。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擁有反抗意識的台灣留學生發展出一種非常緊密的社交關係,使用富有創意的方式互相串連。

如同書本封面的烤肉聚會,鄭昕說,那一代留學生的「政治活動與社交活動經常是融合在一起」,1979年在後院烤肉的這一群人,同時也是全美台灣人權協會的成員,當年底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他們在美國發聲、呼籲救援政治犯。

在社群媒體發明之前的1970年代,在紐約的楊宜宜、張富雄利用電話答錄系統,發展出「台灣之音」(The Voice of Taiwan)做為通訊平台,把台灣或同鄉會的消息錄成語音,海外台灣人只要撥打這電話就可以聆聽最新的消息。


1973年留學美國雪城大學的林文政指出,當年台灣留學生面對國民黨政府的監控,透過打壘球這樣的體育活動,建立緊密的社交網絡。(林文政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傳真 112年12月20日

1973年到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攻讀化工碩士的林文政今年78歲,他是鄭昕書中的受訪者之一。他接受中央社訪問回顧當年,台灣留學生透過體育活動,組成壘球隊,跨州比賽認識了很多朋友,打球之餘住在朋友的宿舍當中也是談論政治的時機。

林文政說,1973年到美國的時候「氣氛很恐怖」,只要加入台灣同鄉會,就會受到國民黨政府的特務恐嚇,很多人因此對政府反感;雖然壘球隊沒有明顯政治目的,但球友都有相近的理念,相互關係很緊密。

林文政曾任職埃克森美孚(Exxon)石油公司,後來擔任台灣人社區報紙「太平洋時報」社長,致力為台裔美國人社群留下歷史,他認為鄭昕這本書也在紀錄歷史,讓日後的台灣人知道「在台灣最封閉、黑暗的年代,有這麼一群人,不計自己的生命安危與前途,投入政治活動,也為台灣日後民主化保存動力。」

鄭昕在這本書中,把台裔美國人身分認同的形成,放在更大的歷史架構中來看,當時的冷戰背景,美國支持蔣介石的獨裁政權,默許了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學生的監控,那一個世代的台灣留學生,存在著一種矛盾心態,他們對抗國民黨政府,但卻不反抗支持國民黨政府的美國。

鄭昕把這樣的批判意識放在書名上,X島嶼(Island X)來自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軍文件,當時美國一度計畫要攻打台灣,為了防止日軍竊取計畫,所以使用X做為代號。


台裔學者鄭昕(Wendy Cheng)新書「X島嶼:台灣留學生、校園間諜與冷戰行動主義」(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研究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戒嚴時期這一批到美國留學的台灣學生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海外監控下發展出政治意識。(鄭昕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傳真 112年12月20日

鄭昕說,在本書開頭引用這個史實是為了凸顯了美國長期以來,利用台灣來獲取自己的政治、戰略利益,上一代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求學、生活、就業、享受自由,但同時遭受國民黨政府的壓迫,這源自美國的默許,這樣的矛盾關係,也變成台裔美國人歷史的一部分。

不同於「台灣是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棋子」這般通俗說法,鄭昕強調,她對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思考角度不是兩極化的選項,不是要去依靠任何一個超級大國。

她認為,透過她對上一代台灣留學生投入政治運動的歷史爬梳,揭露台裔美國人身分認同的形成過程,「我們應該把台灣人的身分認同,理解為更長期的一場反殖民鬥爭,把台灣人的歷史與拉丁美洲、亞洲等有共同經驗的人民串連起來,這些民族也受到超級大國的勢力影響。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台灣人要的是什麼?不是去考慮美國或中國的利益是什麼。」(編輯:陳慧萍)1121220

 



報紙版













本週頭條 | 訂閱報紙 | 資源分享 | 報紙版 | 與我們聯繫 Copyright © 2009 Pacific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RSS Icon
Welcome to Pacific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