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IFIC TIMES NEWS

TACL 2009-2010
Journalism Internship
Application Form



台灣奇蹟之一:屏東縣私立基督教伯大尼之家
/賴慧娜

右:蘇超生牧師和他照顧的兒童 (翻拍自簡報資料)  左:創立的標杆(賴慧娜攝)

聽到伯大尼之家是從母親那裏,母親生前默默資助弱勢,從不張揚,但我常聽她提到「伯大尼之家」這名字。 

母親過世後,我想探訪她念茲在茲的地方。

終於在九年後踏入這個園區。

我們由台北搭乘高鐵到新左營轉乘台鐵到屏東,由屏東車站叫計程車到伯大尼之家。見到「財團法人屏東縣 私立基督教伯大尼之家」的大樓。

計程車一停,園區大門應聲打開,警衛崗走出年輕人前來詢問,道明預先有約,年輕人向內通報。

四顧園區,聽到輕柔音樂迴盪林間,見牛隻七、八悠閒在草地吃草,不遠處有人影做田務,雖是八月天,不覺暑氣。

不久賴姓姊妹出來相迎,説許師母馬上到,不久果見許師母匆匆趕到,不做客套,道:「來,上車,我載你們去看園區。」指著一部風塵樸樸的高爾夫球場的電動車。

我自付平常習慣健行,道:我們可以走路。

「看不完的。」許師母己坐上駕駛座。

果然是如此,這是一所牧場,也是一所四公頃農場。

孩子們在園區按喜好工作,都有老師帶領,看到訪客很高興地揮手招呼。

「智障的孩子需要溫情,但他們大部分是被親人忽略或父母所遺棄的,藉養溫馴的動物相處可得彌補親情、情緒得安撫。溫柔的音樂讓他們平靜。」

「大部分孩子從沒有人來探訪,世界遺忘了他們。過節時,想找人來扮演一日爸媽、一日阿公或是一日阿嬤,難以如願。」看到我們如魚得水般開心。

除了牛隻漫步在草地外,有籬笆圈起的鴨寮、雞寮、羊群、梅花鹿。羊隻最多。師母笑笑說:我們這裏的動物,比12生肖還要多。
 

院裏學員的至好朋友之一、二(賴慧娜攝)

許師母娓娓敍説:「我22年前來時,看到園區小孩常咳嗽,研究後,得知本草綱目記載羊奶顧氣管,但何處尋羊,向恆春畜產試驗所求助,榮幸成為所長室貴賓,黃所長表明博士論文以乳羊為題目,但恆春畜產試驗所乳羊是公產不得贈或售,但可央求民間相助,由民間以半賣半送獲六羊。院童果然治好咳嗽。如今羊已達約200頭,院童不只有羊奶喝,還學擠奶,母羊留下生產及供乳,公羊可賣去肉商。是經濟動物。」

「梅花鹿是台灣原生動物,特別養育。」

「黃牛的故事也多,過去台灣農業社會,牛是重要生產力,被呵護。但農產工業化後,牛失去勞動價值,沒有人要養,我們養來育種,以免將來牛在台灣絕種。牛個性溫和,與院童好作伴。」

聽師母一説,想到,過去農村牧童吹笛的景象,將成絕響,油生懷念。

為了照顧好羊,許師母設計的羊舍是挑高的,羊居上層,地板是鋼網,排洩物掉到底層,保持上層的衞生,下層的排洩物便於收集堆肥。真是室無棄物。

聽師母談畜牧經,頭頭是道。我笑問:

「師母,是學畜牧嗎?」

「那裡,自學的。」又説:伯大尼之家,在創辦人蘇牧師後,經四任牧師接手,空缺時,徵人,有七、八位牧者應徵,她與許敏政牧師來面試,走進園區,就有異象出現腦中,規劃可愛動物區。

神呼召她到這裡照顧他的羊群。

園中一草一木皆瞭若指掌。

看罷牧場,許師母領我們參觀有機農場,除了一畦畦菜園外,還有帳蓬搭蓋起來的溫室種爬藤蔬菜。在絲瓜架下,許師母隨手採擷取嫩芽。兩三下就採了一大握。

 
陪學員成長的菜園、鴨寮(賴慧娜 攝)

因爲最近颱風過境,菜園還待復原,因此爬藤長得旺盛,野草也不多讓。

「颱風剛過,還沒人手整理。」許師母一路拔野草一面説:「這野草很嫩、很肥,是牛很愛吃的草。」

為了符合有機農產品的規定,開發當時有主婦聯盟派員來評鑑。平常農地挖地下水3米就可以得水使用。主婦聯盟派員來取挖出的土壤去化驗,要保證土壤未受過重金屬污染,抽出的水潔淨度達標準。所以這裏的井是平常灌溉井的33倍深。成本當然高。

種出的有機農產品也經由主婦聯盟管道出售。院童很高興自己種的東西有人買,不但有成就感,還有獲利充做獎勵金。

除了菜蔬,農場也做些加工產品,如羊脂肥皂、玫瑰茶等,可以網購。

許師母帶我們走過一處竹林,竹葉送風,在八月的南台灣,有如仙境。

「這片竹林是我無中生有,種出來的。竹子很敏感,基因同系的綠竹,若有一株老化,其他的也會枯萎而死。所以我特別到處搜購不同系回來種…

原本安排兩個小時的參訪,結果逗留了四個多小時。又遇南台灣突來的一陣傾盆陣雨,我們躲入宿舍,順便參觀,宿舍寬敞明亮。

午餐時間,院童次序井然,吃罷各自洗滌碗筷,有的在樹蔭下休息,有的回宿舍午寐,園中頓時安靜。

許師母留我們吃飯,一桌豐盛,全是有機園中蔬、自養魚。許敏政牧師撥宂共餐。談及如何與智障兒相處。

「這些孩子是不能駡的,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把受責駡與自己的行為連結在一起,責駡不會改善他的行為,只能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去溝通。」

「心智障礙並非就完全無用,要找出人的百官中可用的部分,即使是1 %,加以訓練強化功能,若不去發現訓練,則原本的潛能也會退化。」許牧師娓娓分享心得。

這也讓我反省:駡人的用意是什麼?

許師母補充: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統一教材,也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無法用成績單來評估。

又道:差不多每兩個孩子就要有一名教師,院中現有一百二十多位院童,輔導員約五十位,政府規定很嚴,師資不足不能接受申請。目前外面有一百名在Waiting list.

學員在做文康活動(賴慧娜 攝)

除了老師還需要復健、心理輔導、牙醫、營養師等專業醫療人員。

問及經費來源:許師母道:三分之一政府補助,三分之一義賣自籌,三分之一靠捐款。

這是很大負擔,但是園中卻是一片喜樂祥和。

餐後,許師母去開會,許牧師帶我們參觀創辦人蘇超生牧師紀念舘。

紀念舘是建立在當初蘇超生牧師建立校舍時河床氛圍,盡量保持原來的生態。目前的園區也是由原本校舍擴建而成。

出生於挪威北方小鎮Steigen的蘇超生牧師Rev.Arnulf Konradjul Solvall與妻分別於1938、1940成為宣教師,前往中國傳教時,蘇超生牧師年方三十。他們在中國生育了四名子女。逢中國內戰及中日戰爭,蘇牧師曾被被關入日本集中營。二戰後,中國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1961 年也是挪威傳教師傅德蘭醫生在屏東建基督教醫院,邀請諳木工的蘇超生過來幫忙。

禱告中蘇超生清楚聽到神的呼召:「去吧!去台灣,把福音傳給台灣人。」

 

莫忘前人創業維艱及初衷(翻拍自簡報資料)

不久,台灣爆發因感冒發燒引發小兒麻痺症。台灣南部醫療設備不足,到處看到因下肢癱瘓匍匐在地的孩子。

蘇牧師與另兩位挪威藉傳教士,靠幾位美軍空軍軍官的協助,以飛機載他們全台尋找病童,帶到屏東治療、開刀、復健。當時台灣沒有做鐵鞋、拐杖的技術人員,蘇牧師在美國做過,找來六、七人訓練,為孩子做鐵鞋及拐杖,並訓練他們走路。

1966 年蘇牧師成立伯大尼之家收容小兒麻痺患者,由美國宣明會每個月贊助美金十元。收留的患童由開始二十多位,一直增加,四十、六十…,並增收孤兒、清寒孩子,大都為13至17歲之間失學孩童,蘇牧師設技能培訓班,教育他們識字及生活技能。舘舍已經不敷使用,蘇牧師乃募款增建房舍,前後收容教育四百多孩童。

1973 年在世界展望會資助下立案成為「台灣世界展望會伯大尼之家」,收容腦性麻痺及智障者。

同時,在偏遠南台灣的福音事工上蘇牧師成立了廣播電台,及聖經函授學校。

蘇牧師在台灣服事的最後幾年已經將伯大尼發展成兼具照顧弱勢及社會關懷的機構,但經濟和管理的重擔也耗損了他的健康。

1983年蘇牧師夫婦交棒給台灣人,告老回郷。

蘇牧師之後,有四位台灣牧者接班。每位院長都努力傳承經營伯大尼軟硬體的建設。

許敏政牧師為第六任院長,他與師母李韻珊開闢可愛動物農場、翻新校舍、購農地開發有機農場、推展產銷經營,建立專業教養團隊體制、成立蘇超生牧師紀念舘等。

 
許敏政牧師、李韻珊師母以屏東伯大尼爲家 為最微小的人打造樂園

近年來台灣政府對經營慈善機構的立法更為嚴謹,我們所看到的詳和的農場、園區裏愉悅的笑容,背後有很繁瑣且專業的作業程序在支撐。

我們在園區外看到蘇超生牧師當年設立的福音廣播電台的建築,已經剝落,荒蕪,野草叢生,應該是很有價值保護的古蹟,見證六十年代台灣在醫療落後時走過的抗疫辛苦路。而如今,台灣能夠站在國際科技與醫療的前端,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事。

可惜建物是公有物任其荒蕪。

拿掉世俗的眼鏡,在伯大尼之家看到的神奇妙的作為,應也是台灣奇蹟之一。

 



報紙版













本週頭條 | 訂閱報紙 | 資源分享 | 報紙版 | 與我們聯繫 Copyright © 2009 Pacific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RSS Icon
Welcome to Pacific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