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墓園探訪
/ 圖:張秀美 文:劉照男

Mt. Hope Cementery- Lambertville, New Jerse紐澤西州西邊小鎮「藍波維爾」(Lambertville), 人口約四千,濱臨德拉瓦河,丘陵起伏,景色宜人,社區樸素安祥,與對岸繁華喧鬧的New Hope 對比鮮明。台灣副總統蕭美琴的母親邱碧玉女士(Mrs. Peggy Cooley Hsiao)曾經說這是她家族信仰與血脈的深根之地。她的祖先,包括 Cooley 和 Studdiford 家族,都是當地長老教會的望族,代代承襲敬虔使命,死後安葬在鎭上的墓園,供後人追思緬懷。

我們住在賓州「華盛頓渡河」(Washington Crossing),與「藍波維爾」僅一水之隔,車程不過十五分鐘。多年來常起尋幽探訪之念,卻始終不知確實的墓址。今年七月初,在美東夏令會遇到一位牧師,取得邱女士的電話號碼。七月中,我們打電話給邱女士,得到初步的線索。

在電話中,邱女士說:「我的祖先是Presbyterian Church at Milford 的牧師,家族中Cooley 和Studdiford 都是地方上有名的望族。有一位家族成員擔任聯邦軍官,戰死於南北戰爭,地方人士為他立碑紀念。鎮上甚至有一條街以Studdiford 命名,彰顯家族的貢獻。多數先輩安葬在Mt. Hope Cementery,你們若去走訪,請與我分享觀感。」

根據邱女士提供的資訊,我到網路查詢,下了一翻工夫,整理 Cooley Studdiford 兩個家族世系表。再次與邱女士聯絡,澄清一些模糊的問題。我們特別問她:「『藍波維爾』附近的小城『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 也是妳的老家嗎?」她說:「是的,我的祖父在哪裡出生;我的父親在哪裏長大。我們常常去拜訪老家。」

Cooley家族世系(以邱碧玉為基準)

第1代(曾祖父)Rev. Paul Preston Cooley(1830–1907),Presbyterian Church at Milford, NJ 長老教會牧師,長達47 年。家族始祖之一。

第2代(祖父)Austin Craig Cooley(1873–1952)   

第3代(父)   Samuel Studdiford Cooley(1905–1958)    

第4代   Peggy Cooley(邱碧玉)。

第5代   蕭美琴 ,蕭美瑟,蕭啓仁。

Studdiford 家族世系(從定居Lambertville 開始)

第1代   Rev. Peter Ogilvie Studdiford (1779–1866),第一長老教會牧師。

第2代   Lt. Josiah Simpson Studdiford (1837–1862)。聯邦軍官,南北戰爭殉國,為家族英烈。

第3代   Eleanor Simpson Studdiford Cooley。

第4代   Samuel Studdiford Cooley (1905–1958)。

第5代   邱碧玉(Peggy Cooley)。     

從家譜可以看出兩家出自長老教會,住同一社區,歷代相互通婚,族人死後大都埋在Mt. Hope Cementery。 我們鎖定幾位代表性人物,例如 Rev. Peter Ogilvie Studdiford; Lt. Josiah Simpson Studdiford; Austin Craig Cooley。先在網路找到詳細的墓址和地標,便前往墓園實地勘察。

2025年7月24日早上,我們從賓州「華盛頓渡河」出發,通過鐵橋進入紐澤西州境內,取道29號公路往北,經過Titusville , 約15分鐘到達Lambertville。Mt.Hope Cementery 在山上,佔地面積約7英畝,俯瞰村落,環境幽靜。

我們從山上沿路往下尋找,因為墓碑林立,又沒有明顯的標誌,找起來很困難。太太和我分開搜索,她看墓碑上的姓名,我找地標,走到墓園盡頭,仍然不得要領。

我看到一位女士坐在墓園的路邊,向她說明來意,請她幫忙找南北戰爭聯邦軍官Lt. Josiah Simpson Studdiford 的紀念碑。女士名叫Donna ,很樂意幫忙,她家住在附近,經常帶𠖥物來墓地散步。她來自波蘭,跟我一樣都是蕭邦的粉絲,她知道Cooley studdiford 大概位置,但找不到聯邦軍官的紀念碑。倒是太太𤫊活機警,首先發現一個角落裏有很多Cooley Studdiford 的墓碑,其中較為突出的是Rev. Peter Ogilvie Studdiford 的墓碑。(如下圖)

他於1825 年就任Lambertville 第一長老教會的牧師,直到1866年去世 。教會從草創逐漸壯大,成為當地信仰與社區的核心。此碑為該教會會眾所設立的。

旁邊是聯邦軍官 Lt. Josiah Simpson Studdiford 的紀念碑。(下圖)

碑文經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晒,早就剝落斑殘,仔細看才能辨認 。

Lt. Josiah Simpson studdiford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被任命為紐澤西州步兵中尉。1862年在馬里蘭州的南山戰役中壯烈陣亡,年僅25歲。他的遺體由兄弟護送返鄉安葬,樹立紀念碑以慰英靈,供後人追思景仰。

我們繞到紀念碑後面,發現兩塊並列的墓碑(下圖),左邊是Austin Craig Cooley 和妻子Eleanor Simpson Studdiford園的墓碑。這兩位是邱碧玉的祖父母。右邊的墓碑 Rev. Samuel Miller Studdiford (1835–1908),他是Eleanor Simpson Studdiford 的父親,也是邱碧玉的外曾祖父。

         
(Donna,左 ,筆者)

至此我們的尋根之旅暫時告一段落。臨別前,我們向Donna 介紹Cooley Studdiford 的後裔蕭美琴榮任台灣副總統的消息。她聽得津津有味,充滿好奇,答應回家後上網搜尋更多資訊。未來也許蕭副總統將會親自謁陵尋根,向祖先致敬,那將是這座小城的頭條新聞,我們拭目以待。

 

沿著德拉瓦河岸回家,遠眺青山如此翠綠,心中湧出無限的敬畏:「美哉『藍波維爾』!你蒙神祝福,孕育合神心意的信徒。你的女兒邱碧玉帶著福音,遠渡重洋,將青春奉獻給台灣;而她的女兒蕭美琴則手持真理的火炬,領導台灣人民邁向民主與自由的光明大道。母女兩代如滔滔江水,後浪往前推。願主祝福你,願主眷顧保佑台灣。」

 

  • 台灣看台灣:核電是政治議題/陳茂雄
  • 鳳凰花:「人不一定勝天」/朱耀源
  • 鳳凰花:《 美麗的人生》 ——恭祝葉李麗貞 (Ruth Yeh) 老師 95歲大壽 /南蝶
  • 鳳凰花:Inspiring Quote
  • 山百合:依玫的春天 /楊遠薰
  • 時事論壇:Do You Compliment Your Mate? /Dr. Glenn Mollette
  • 美東社區:駐紐約公使張麗賢抵匹茲堡鼓勵台中青少棒隊 鄉親盛宴接風迎球隊
  • 美東社區:清華校友合唱團美東巡演華府首場 圓滿落幕
  • 美東社區:國民隊「台灣日」8月30日首登場 樂天女孩台式應援 未演先轟動
  • 美東社區:北投國中女壘隊勇奪世界冠軍
  • 加拿大地區:台加文化協會 9/20 募款晚會
  • 南加社區: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聯合台美社團 為台南風災水災發起賑災募款行動 目標十萬美元,匯聚愛心協助災民重建」


  • 報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