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看美中高層會談
Bolton:現已非歐巴馬時代

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R. Bolton)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刊出的一篇評論”What is at stake in the first big meeting of top Biden Administration and Chinese Officials”指出,18日美國與中國高層官員的會談,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應強調:現在已不是前總統歐巴馬時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18日將在阿拉斯加,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面,這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美中高層首度會晤。

波頓(John R. Bolton)在評論中指出,北京當局的作為若沒有大幅改變,還是像過去一樣只會做出承諾,中國的好日子不會再來。現在的美國已經不能再像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偏狹地默許中國的行徑。

蘇利文曾表示,他和布林肯將說明新政府團隊如何「意圖以戰略等級來處理」,以傳達美方的利益和價值,以及對中國諸多動作的關切。

拜登本月稍早表示正開始擬定「國安策略」,同時公布「國安戰略臨時指南」。由此來看,拜登政府對這次美中高層會談的準備不明,但在整體戰略付之闕如的情況下,「指南」也是個開端。

拜登上任後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過一次話,而從北京當局宣讀的對話內容,描繪出大多是習近平在說他對華府的期待。

拜登上週參與「四方安全對話」(日本、印度、澳洲和美國)的首次峰會,這個論壇的宗旨是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而就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的會談之前,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出訪日韓,和兩國外交國防首長會面。

波頓在文中表示,這是基本的戰略作法,讓盟邦安心,同時傳達華府的外交程序已經重返「正規秩序」。但程序不具實質性,更不是解決中國令人無法接受行徑的策略。

波特指出,美國亟需關注北京越線行為的清單包括:以公然和暗中方式干預美國輿論,在爭議性南海海域建立軍事基地,威脅台灣、越南和印度,不斷增強的戰略核力量和令人震驚的全球網路戰。

還有增強北韓核武計畫的能力,隱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起源,剽竊智慧財產權並強迫技術移轉,以及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和香港的鎮壓。

然而,臚列雙方摩擦議題也不算戰略作法,但倘若拜登政府對中國最大的目標就如布林肯在聽證會上所言,被輕描淡寫成「探索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未來恐有可觀的風險。這無異是說「讓我告訴你,這是我們的罩門所在」。

即使表示探索「其他領域的合作」只是外交辭令,布林肯和蘇利文必須向中國強調,拜登政府的政策會與前幾任美國總統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就像其他許多工業化民主國家一樣,美國的輿論也因中國處理COVID-19疫情的作法而對北京產生負面觀感。此外,中國上述惡行也導致輿論反感。

波頓最後提到,如果可能的話,布林肯和蘇利文須明確表示,拜登與歐巴馬不同,對他來說,中國就算不是敵人,也至少是對手,美國將依此制定政策,而拜登將依戰略來思考和行動,這點與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有所不同。

(中央社華盛頓16日綜合外電報導)



報紙版